秋水(节选)
考试知识点透视
1.理解本文“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中心论点,领会其现实意义。
2.理解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的人的认识要遭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看法。
3.认知本文以寓言方法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术特点。
4.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有哪些用途。
5.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领会庄子散文擅长援譬设喻的特征。
6.认知文中运用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的地方,理解例证与喻证的主要差别。
7.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用途。
8.认知文中的反诘句,领会反诘是更有力的一定。
本篇译文
秋季的洪水根据季节到来,海量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可以分辨。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觉得天下所有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适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如此的说法,‘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便觉得天下再没哪个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如此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觉得孔丘了解的东西太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重视,开始我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你是如此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由于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一定会永远遭到了解大道理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由于它的眼界遭到狭小居处的限制;夏季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由于它们遭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们被所受的教养所束缚。现在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适才了解我们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了解什么时间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来不会盈满;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了解什么时间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降低;无论春季还是秋季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越了长江、黄河的水流,不可以够用数目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夸,我自觉得从天地那里承遭到形体,又禀受了阴阳之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仿佛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己的存在实在渺小,又怎么会自以为满足而自夸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不过万物中的一种;大家虽然遍布九州,这里是谷物成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但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这里了。伯夷辞让君位而博起名字声,孔丘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的如此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因河水疯涨而自我夸耀是否一样?”
考虑与训练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什么思想意义?
答:主旨是: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遭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个主旨可以使大家认识到人贵在自知之明,要消解以自我为中心和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看法。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有哪些用途?
答:本篇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帮助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有哪些用途,比如文章开头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就以具体景物的对比,隐喻了河伯与海若两种不一样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擅长援譬设喻的特征。
答:文中第二段在讲解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时,连用了“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礨空之在大泽”、“似锑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一系列比喻;在说明人的认识要遭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时,连用了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三个比喻。庄子通过援譬设喻的方法来表达深奥的哲学道理,而他所用的比喻总是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沉思,最后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鲜明透彻。
4.试剖析本文的论证办法。
答:本文的论证办法颇有特征,文中运用了三段论、例证法、类比法、对比法等很多办法。如先说明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而孔子、孟子是人,因此根据三段论孔孟之道也是有限的了。另外在第二段中,讲解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时,庄子举出“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等事物,这就是例证法;同时又列举“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这又是类比法了。总之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自然推导出结论,令读者信服。